【題解】
“庚桑楚”是首句裡的一個人名,這裡以人名為篇名。全篇涉及許多方面的內容,有討
論順應自然倡導無為的,有討論認知的困難和是非難以認定的,但多數段落還是在討論養
生。
全文大體可以分為五個部分。第一部分至“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”,寫庚桑楚與弟子
的談話,指出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規律,為政者只能順“天道”而行,至於堯舜的作法,只能
使民“相軋”,社會的動亂也就因此而起。第二部分至“惡有人災也”,透過老聃的談話說
明養生之道,這就是“與物委蛇,而同其波”,“身若槁木而心若死灰”,“即隨物而應、
處之無為的生活態度。第三部分至“心則使之也”,寫保持心境安泰,指出不能讓外物擾亂
自己的“靈臺”。第四部分至“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”,轉而討論萬物的生成與變化,討論
人的認識的侷限,說明是與非不是永遠不變的,可以轉移和變化。餘下為第五部分,又轉回
來討論修身養性,指出擾亂人心的諸多情況,把養生之道歸納到“平氣”、“順心”的基本
要求上來。
【原文】
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(1),偏得老聃之道(2),以此居畏壘之山(3),其臣之畫然
知者去之(4),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(5);擁仲之與居(6),鞅掌之為使(7)。居三
年,畏壘大壤(8)。畏壘之民相與言曰:“庚桑子之始來,吾灑然異之(9)。今吾日計之
而不足(10),歲計之而有餘。庶幾其聖人乎!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(11),社而稷之乎
(12)?”
庚桑子聞之,南面而不釋然(13)。弟子異之。庚桑子曰:“弟子何異於予(14)?夫
春氣發而百草生,正得秋而萬寶成(15)。夫春與秋,豈無得而然哉?天道已行矣。吾聞至
人,屍居環堵之室(16),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(17)。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
予於賢人之間(18),我其杓之人邪(19)!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。”
弟子曰:“不然。夫尋常之溝(20),巨魚無所還其體(21),而鯢鰌為之制(22);
步仞之丘陵(23),巨獸無所隱其軀,而�狐為之祥(24)。且夫尊賢授能,先善與利
(25),自古堯舜以然(26),而況畏壘之民乎!夫子亦聽矣(27)!”庚桑子曰:“小子
來!夫函車之獸(28),介而離山(29),則不免於網罟之患;吞舟之魚,碭而失水
(30),則蟻能苦之。故鳥獸不厭高,魚鱉不厭深。夫全其形生之人(31),藏其身也,不
厭深眇而已矣(32),且夫二子者(33),又何足以稱揚哉!是其於辯也(34),將妄鑿垣
牆而殖蓬蒿也(35)。簡發而櫛(36),數米而炊,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(37)!舉賢則
民相軋(38),任知則民相盜(39)。之數物者(40),不足以厚民。民之於利甚勤,子有
殺父,臣有殺君,正晝為盜,日中穴阫(41)。吾語女,大亂之本,必生於堯舜之間,其末
存乎千世之後(42)。千世之後,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!”
【譯文】
老聃的弟子中有個叫庚桑楚的,獨得老聃真傳,居住在北邊的畏壘山,奴僕中著力炫耀
才智的他就讓他們紛紛離去,侍婢中著力標榜仁義的他就讓他們遠離自己;只有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