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軍在這個過程中根本來不及交替掩護,稍一停頓就有被日軍衝到前面包抄的危險,終於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,明軍戰鬥隊形開始出現了混亂,有些地段竟被日軍步騎穿插分割開來。
說不準是什麼時候,明軍的戰鬥意志突然間崩潰了!先是幾百人,緊接著上千人放棄了抵抗,四散奔逃起來,上萬日軍立刻呈扇形展開,撒網一樣的截殺,雙方直纏鬥出30裡地,到了黃昏時分,麻貴才率領著1000多名騎兵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向慶州方向落荒而逃,近兩千名步卒則成了日軍的刀下鬼。
危急關頭,正碰上高策、茅國器收拾了3000騎兵回來增援,麻貴跑得大汗淋漓,揮揮手讓二人領兵斷後,自己率著殘兵繼續前奔。不久又看到吳惟忠率領著1000弓箭手在路邊列陣,這才放下了心。
日軍本打算乘勝追擊,但是士兵多為步行,體力再好,訓練再有素,經過30裡地(一萬五千米)追殺也有些吃不消了,見明軍增援部隊皆為騎兵,聚在高坡上嚴陣以待。島津等人料想沒有必勝的把握,看看時近黃昏,趁勢主動收兵,退回島山環城下寨,準備次日再戰。聯軍經此役後銳氣盡失,退到慶州不敢多作停留,又連夜撤向王京,蔚山戰役終以聯軍慘敗而告終。
註:島山攻防戰(蔚山戰役)是萬曆朝鮮戰爭史上的重要篇章,在這場歷時12天的戰役中,以明軍為主的聯軍由主動變為被動,由勝利轉為失敗,原因很多,簡單歸納一下,就是天時、地利、人和這幾樣條件都不俱備。
有關這場戰役雙方的損失情況,一直爭論很大,甚至中日兩方的口徑亦不統一。清代文人張廷玉在其著作《明史&iddot;紀事本末》寫道:&ldo;鎬不及下令,策馬而奔,諸軍無統帥,皆潰。加藤清正開柵追擊,明兵死二萬。&rdo;另據明史《列傳一四七回&iddot;楊鎬傳》中說道:&ldo;諸營上軍籍,士卒死亡殆二萬。&rdo;
這段描寫應該分開來看,第一段是寫潰敗的原因,基本沒什麼爭議,第二段是聯軍死亡人數,認為明軍在這場戰役中陣亡2萬人,那麼我們可以推斷,如果加上朝鮮軍數字,保守的估計,聯軍損失至少應在25萬人以上。
而據明代學者茅瑞徵在《萬曆三大徵考》中記載,明軍大多為騎兵,日軍援兵前後不超過5萬人。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,以騎兵部隊為主的明軍被以步兵為主的日軍一舉殲滅2萬人,如果確有其事,那麼此戰稱之為世界古代軍事史上的奇蹟亦不為過。
《明史》採用的這組資料為萬曆年間參議主事丁應泰彈劾楊鎬的奏章中所陳。不過後來據東徵軍自己統計上報,蔚山戰役明軍總共陣亡7000人,朝鮮軍陣亡4000人,合計為11000人。作為一支出國參戰的部隊,明軍當時應該會有很正規計程車兵花名冊,損失多少隻要照單對比,就能很清楚地看出來,所以筆者認為第二個資料是比較可信的。
日方野史中有幾種說法,稱此戰斬殺明軍31000千、4萬、5萬人不等,這裡就不具體分析了。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在《豐臣家的人們》一書中寫道,&ldo;(蔚山戰役)經過一場大規模的較量之後,取得了斬敵首級13230顆的大勝利。&rdo;司馬遼太郎在日本文壇素以考證歷史態度嚴謹著稱,作為前輩作家,我相信他引用的這組數字應該是經過調查研究後得出的。
在沒有更多證據之前,我們姑且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統計。在敘述有關戰役的同一章節裡,司馬遼太郎還寫道:&ldo;(蔚山戰役後)豐臣秀吉大為震怒,罷免了秀秋的指揮官一職,以毛利輝元代之。&rdo;打了勝仗,豐臣秀吉為什麼還要震怒呢?
當時,冠冕堂皇的藉口是小早川秀秋在戰鬥中公然斬殺婦孺,行止極為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