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
親,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
第2部分

政權。

明成祖朱棣經過四年的血戰,終於用無數屍骨鋪成了一條通往皇宮的大道,當年那個輝煌的夢實現了。他在群臣的一片勸進聲中在南京稱帝后,改年號為永樂。由於他鎮守北平多年,深知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,便決定遷都北平,並於永樂四年徵調工匠、民夫上百萬人,開始營建北京宮殿。今天的故宮、天壇、太廟(勞動人民文化宮)等規模宏大的建築,就是在此期間及以後陸續建造而成併為後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。

永樂五年,皇后徐氏死去,因為正在修建北京,所以朱棣經過深思熟慮之後,沒有在南京建陵安葬,而是派禮部尚書趙羾及江西術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“吉壤”。他們遍訪北京四郊,足足跑了兩年時間,才找到幾處可供挑選的地方。最先是口外的屠家營,但因皇帝姓朱,“朱”和“豬”同音,皇帝認為豬家要進了屠家定要被宰殺吞刮,未能同意。另一處選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,羊和豬本可相安無事地各自生活,但山後有個村子叫“狼兒峪”,豬的旁邊有狼出沒危險可怕,也未被採用。再一處是京西的“燕家臺”,可那位永樂皇帝感到“燕家”和“晏駕”是諧音,不吉利,又遭否定。京西的潭柘寺景色雖好,但山間深處地方狹窄,沒有子孫發展之餘地,亦未能當選。直到永樂七年,才在昌平縣黃土山下選中陵地,並由朱棣親自察看後決定下來。

這裡確是一塊最為理想的風水寶地,燕山餘脈自西北高原逶迤而來,曲折環繞,成為一道天然的屏障。中間一片平原,廣袤寬闊,風景綺麗,泉水順山而下,沿平原兩側緩緩流過,真可謂山清水秀。更為奇特的是,在平原的東西兩側,有青山兩座,成守衛之勢,儼然是兩位頂天立地的將軍。在此處興建陵墓,不只風景美好,更主要的是這裡山勢如屏、易守難攻,一旦駐軍把守,既可護衛陵寢,又便於保衛京師。朱棣立即降旨,“圈地八十里為陵區禁地”,開始動工修建長陵,並派軍守護。

朱棣不愧是明代少有的軍事家和政治家,對陵區的選擇和駐軍的守衛,再一次顯示了他非凡的才華,其苦心遠見,在他死後不久便可得到證實。無論是北方的俺答、瓦刺大軍,還是努爾哈赤的鐵騎,都把十三陵視為通向北京的咽喉和畏途,從而費盡心機、不惜餘力進行攻打。即是在中原縱橫馳騁的李闖王,也是從柳溝先入德勝口,再下十三陵,只因居庸關守將投降,才使十三陵變得唇亡齒寒,導致北京陷落。

自永樂皇帝圈地築陵的聖旨傳下,黃土山四周百餘里便成為禁地,凡在此住居的百姓,十日之內必須遷往外鄉。於是,一幅悲慘的帷幕隨之拉開。官兵們披掛整齊,手持棍棒,殘忍地毆打和驅趕著遲遲不肯離去的百姓。男人推車挑擔,女人抱著嬰兒,面對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家園傾刻間變為廢墟, 不禁聲淚俱下,孩童的啼哭和老人的呼喊,在淒冷的曠野裡迴盪。其悲苦之狀,撼天地、泣鬼神。

有一叫李煥的白髮老者,面對烈焰升騰的兩間茅屋,撲臥在地,抓起一把黃土放在懷裡,死死不願離去。撕裂肺腑的哀嚎和頭上濺出的熱血,使執棒的官兵都為之動情,淚溼衣襟。最後,李煥老人口吐鮮血,一命嗚呼。永樂皇帝得知此情,感其對家園的依戀,特傳旨將他葬在天壽山旁側。至今,這座荒冢還和十三陵一樣默默地守在天壽山麓。

永樂七年,浩大的陵墓工程在黃土山下正式動工,所用軍工、民夫四十餘萬。據《太宗永樂實錄》等書記載,當年朱棣生日,在黃土山上飲酒作歌,百官上壽時為討他歡喜,稱此山為天壽山。朱棣聽罷大喜,即傳旨改黃土山為天壽山。

長陵的營建,先後用18年時間方完成。朱棣的皇后徐氏,於永樂五年去世後,在南京停屍6年,直到永樂十一年,長陵的地宮建成後,才由南京移來入葬,成為十三陵第一個入葬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