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,吳三桂去年率兵入關,帶走了大批他們吳家的舊部,結果在陽穀縣一戰之中,全軍盡墨在了肖天健手中,連同吳三桂本人,也被大炮轟斃在了陽穀戰場之上,成了大明王朝的犧牲品。
現在的吳襄,可謂是四面楚歌,京師援軍他指望不上了,京師的情況他比誰都瞭解,大明京師之中僅剩下了三萬不到的京營兵馬,這些兵馬鎮守京師已經是嚴重不足了,根本談不上對他的支援,而且聽聞寧遠被破的訊息之後,他麾下的關寧軍兵將們也都是人心惶惶,士氣大衰,雖然他在領旨趕到山海關坐鎮之後,也收攏了一批楊國柱和唐通手下的潰兵,稍稍增強了一些兵力,但是這些兵將大多都已經是驚弓之鳥,根本就無法和建奴大軍相抗。
就在楊國柱和唐通兵敗之後不久,吳襄又得到了一個讓他震驚的訊息,刑天軍的左路軍被京營大將周遇吉放過了居庸關,長驅直入繞過了京師,進抵到了他背後的薊州鎮境內,雖然沒有攻打薊州城,但是卻等於是把一把刀又抵在了他的腰窩上面,使其現如今腹背受敵,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。
這個時候的吳襄走入到了一個歷史上他兒子才面臨的怪圈之中,關外是洶湧而至的建奴大軍,想要破關而入,關內他的背後則是大明的死敵刑天軍,對山海關同樣是虎視眈眈。
在寧遠城被破之後,建奴奴酋皇太極便令多爾袞為先鋒,督帥近八萬建奴大軍先行兵抵山海關之外,派出了信使入關,以皇太極親筆信交給了吳襄,勸吳襄開關獻降,歸順他們大清國,皇太極甚至不惜與封吳襄為王,試圖打動吳襄令吳襄投降於他。
而另一方面吳襄提前還收到了盧象升的一封親筆信,心中盧象升言辭懇切的力勸吳襄要死守山海關,並在信中力陳山海關對於漢人的重要性,勸吳襄要以大局為重,放下與大中國的舊怨,最好率軍歸降大中軍,和大中軍合兵一處共御建奴於關外,拯救大漢民族於危難之中,這封信寫的是言辭懇切,盧象升可謂是將能說的話都在信中寫了出來,甚至於以他的人頭來保證,只要吳襄投降,今後大中朝入主京師之後,可確保吳襄的家財和家人的安全,確保他吳襄今後的榮華富貴,只要他這個時候投降大中軍抑或是領兵死守山海關,那麼他便是大漢民族的民族英雄!
吳襄拿著這兩封勸降信,實在是難受的要死,一方面是控制了整個遼東諸部,並且擁兵二十餘萬的建奴大軍,兵鋒直指他坐鎮的山海關,另一方面則是已經控制了大半個中國的大中朝,現如今大明反倒不是他考慮效忠的問題了,他只能在這兩個勢力之間,擇其一投靠。
這是一個非常難以決斷的事情,對比兩方的實力,建奴和肖天健的實力似乎應該說是不相上下,對比人馬,建奴和肖天健似乎兵力也差不多,當然這個時候顯然是建奴方面兵力更強一些,對他的威脅也更大一些,不過隱藏的實力方面,肖天健控制的人力物力乃至是總兵力,都要比建奴要強一些。
從戰力上來說,兩方都是他惹不起的人物,建奴起兵之後,從野豬皮一代開始,到現在的皇太極一代,兩代人縱橫關外已經數十年,這數十年間,他們兩代建奴率領所部和大明官軍屢屢交戰,大明官軍可以說是在他們手中屢戰屢敗,逐步的被他們擠出了遼東,這些年來,建奴更是派兵不斷的破關而入,到關內行掠,可是大明卻始終都對他們沒有一點辦法,督臣換了一撥又一撥,殺了一個又一個,可是遼東的局勢卻日益糜爛,直至今日整個關外全部被建奴奪佔了過去,所以建奴在大明他們這些關寧軍將的眼中,無疑是一個可怕的存在,從心理上,吳襄就非常懼怕關外的建奴。
至於肖天健,吳襄雖然沒有直接跟他交過手,但是卻也瞭解肖天健的發跡史,肖天健最早於崇禎七年間在陝西鳳翔府興兵作亂,後來入山西以陽城縣為基礎逐步坐大,這麼多年來逐步從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