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
親,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
第3部分

爭議的毛病,但要重獲健康,卻是必須瞭解的首要議題。

所謂“食物過敏”,依據歐洲過敏及免疫學學院最新之界定,為“食物不良反應”中的免疫性反應,其他可引起“食物不良反應”的尚包括立即性的毒素反應(即通常與細菌、化學物質汙染或新增物有關之食物中毒)與非免疫性反應(如對食物耐受不良或食物中具藥理作用等)。此外,食物過敏又可分為以下四種形態:

第Ⅰ型:立即型(急性)反應

第Ⅱ型:細胞毒性反應

第Ⅲ型:免疫複合體之延遲型(慢性)反應

第Ⅳ型:T細胞(一種淋巴球)活性化反應等

每種形態皆有其不同之處,通常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過敏,屬第Ⅰ型,僅佔臨床食物過敏的約15%—20%,症狀明顯,也非常嚇人,例如吃了海鮮後全身紅腫(蕁麻疹)。但事實上,深具臨床意義且是我們應該瞭解的,是第Ⅲ型,佔食物過敏發生率高達80%的延遲型(或稱為隱藏型更為貼切),因為許多慢性、週期性毛病與其密切相關。要了解箇中奧秘,必須先了解什麼是“食物過敏原”,而存在時又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傷害?

一般而言,凡是能與人體免疫球蛋白(抗體)結合產生反應的任何食物分子,皆可稱之為“食物過敏原”,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,包括時常被強調為“有益健康,促進發育”的牛奶、乳酪(芝士)、雞蛋、豆類,以及一些魚類、穀類等(作者過去曾測試超過五百人次的食物過敏原,前三類就佔了過敏食物的70%),但為什麼如此“健康”的食物,竟然是許多人之慢性病的重要根源?說起來,這只不過是印證“一個人的食物是另一個人的毒藥”這個道理吧!當然,也顯示了“複雜理論”與“不確定原則”的一面。

事實上,人的一生中攝取數以十噸計的食物,顯然食物就是挑戰免疫系統的最大的過敏原來源。因此,食物的攝取得當與否就變得非常重要,若食物變成過敏原,非但不能提供營養,反而變成身體的負擔,得不償失。至於食物為什麼會成為過敏原,除了與腸道功能及免疫狀況有關外,解毒能力(下一節)與進食烹調方式也有影響,其他像個人遺傳體質、情緒控制及運動狀況也扮演一定角色。通常,當免疫系統遭到“食物抗原”刺激後,體內白血球、抗體、炎性物質等就不約而同齊聚一堂,不過可不是“共襄盛舉”,而是來一個“警匪槍戰”,後果當然是戰況激烈,細胞遭殃。

人體中有五大類免疫球蛋白抗體(Ig),其中IgE就是通常發生立即型食物過敏的代表抗體,而產生延遲型(隱藏性)反應的則是IgG。當食用了過敏的食物後,該食物會被免疫細胞視作“恐怖分子”予以攻擊。免疫系統反應過度或防衛過當,善良老百姓(正常器官組織)當然連帶受害,這種傷害無一倖免,許多慢性、週期性的毛病與之密切相關。

近年來研究發現,延遲性食物過敏與兒童的面板溼疹、氣喘、多動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自閉症、慢性中耳炎及鼻炎、異常尿床、身體過度瘦小、缺鐵性貧血等都有關係。此外,成人的慢性腸胃炎、大腸激躁症、腸胃功能失調、胃潰瘍、反覆性口瘡(潰瘍)、慢性關節炎或關節肌肉疼痛、反覆性皮疹、蕁麻疹、面板炎、慢性疲勞、不明原因水腫、暈眩、咽喉異物感、貧血、容易呼吸道感染、自體免疫疾病、精神官能症如焦慮、憂鬱症等,都與之關係密切。由此可見,這許許多多的慢性毛病,若未能適時考慮食物過敏的因素,治療必事倍功半,要重獲健康也備增困難。

因此,瞭解個人的過敏食物,可提供更為正確的飲食方向,避免過敏原不斷刺激增加免疫系統的負荷。這樣,除可降低發生與過敏有關的疾病外,長期而言,更可避免及預防一些“癌症”的形成。事實上,病態年代的另一特色,就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