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想法的壞處。在過去生活中,您曾有過把事情想到最壞,但結果幾乎都不是的經驗嗎?這就是典型的“自動想法”,這些想法通常來得很快,甚至來不及自我意識到,試想想,您常用下面的語言方式表達事情嗎?
●必定(一定是)
●經常(每次都是這樣)
●從來沒有(不會變好的啦)
●應該如此(還要問嗎)
●理應這樣(怎麼不是如此)
以上這些都是負面反應的“自動想法”。
通常,遇到狀況時,自動想法就像這樣:
●噢,天啊!誗怎麼搞的?
●我沒辦法了!誗都是我沒用!
●為什麼會是我?
●我真笨啊!
●改不了的啦!
●我應該做得更好!
●我是受害者!
事實上,日常生活上遇到的事情,鮮有威脅生命的嚴峻狀況,但腦袋就是不停在轉,不斷有各種負面想法,常常思前想後,午夜夢迴,其中一個主因,是大多數人尚未學習如何讓心靈靜止!我們常會被這些負面想法支配,並當作事實,久而久之,最後每件事都如此反應,甚至變成“積非成是”。不幸的是,這種感觀(想法)讓許多人不知不覺陷入“認知扭曲”的漩渦,例如預設立場、遽下定論、否定正面、把事情過度放大或縮小、極端兩分法等。這種現象其實亦是現代社會普遍的問題,也是為什麼有人認為生命就是依“墨非定律”行走的原因,亦即“預期會出錯的事,終究打破這個預期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強自我意識,調整思維。”
8。 從生活上改善抗壓能力的三大方法(2)
確實,人生總難事事順心,也因而充滿挑戰,但如果每次都把挑戰看成壓力,則自然是壓力重重、無以復加。其實很多時候,只要從不同角度面對就會有不同結果,就是因為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是在於“反應”而非壓力本身。既然如此,從生活上改變負面想法,就是提高抗壓能力最重要的一步。
1。 學習主動掌控
因為人一旦感覺無控制能力時,大腦理性分析中心就會停頓,只會作情緒性反應,陷入“自我打敗”的思考方式。
●由於負面想法幾乎都是自動想法,所以我們需要不時自我提醒,也就是要隨時察覺自己的想法,做出修正。
●很多時候的壓力,都是和心理上覺得孤立無助有關,這種感覺往往是長期“學習無助”而來的結果,亦屬部分人的“人格特質”,要除掉這種特質,就必須積極學習樂觀態度。例如,把壞的狀況看成最壞不過如此,把它當成是短暫的、偶然的,進行自我對話,告訴自己一定可以克服等等。
●有些人感到面對任何壓力都很痛苦,這是由於他們長期自我設限,讓思維停頓在過去的體驗中,認為自己缺乏控制壓力的能力,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從未嘗試而已。這也屬於一種“學習無助”的行為。所以記住,凡事先不要往壞處想、遽下結論。
●另一種情況是過於把“事件表面化”,只根據個別有限資訊,便做出全部負面的結論,例如工作上遇到一、兩次障礙就認定自己毫無能力,從此缺乏信心。其實換個方式,嘗試只做個人能力範圍內的事,認識您能夠認識的事情,循序漸進,則壓力自必下降,記住:“不妄作,則身安。”
●還有一種“自我打敗”的思考,就是認為放棄自己所有的想法,壓制自己的要求,每件事都附和別人,就可與人融洽、沒有壓力。但這種隨風擺柳的“順民”心態,最終卻可能變成“我是受害者”的結局。所以適時表達想法和需求,更能減少不必要的壓力,亦即做到了主動掌控。
●最後,當然不能把“主動掌控”變成“全面控制”。我